媒體報導

小文子會客室》雷射、白內障術後怕眩光? 奧斯卡眼科張正忠揭防眩新技術

11 月 25, 2022

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、李映萱、羅偉哲、李新琳、劉宇軒 / 台北報導

台灣是近視王國,高度近視比例高,大眾大量使用3C,加速眼睛水晶體老化,白內障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。此集《小文子會客室》前進奧斯卡眼科中心手術室,由院長張正忠說明三大眼科話題,包括近視雷射手術、白內障手術,再來是做過前兩項手術患者最關心的眩光議題。

奧斯卡眼科中心院長張正忠表示,國人近視比例高,不少患者因不想戴眼鏡而選擇近視雷射手術,從早期的PRK、LASIK、 I-LASIK,到近期的SMILE,乃至新科技TransPRK,近視雷射手術有非常突破性的發展,但不管是哪種方式,患者都會擔心眩光問題。


張正忠指出,眩光的發生,要回歸到基本面探討功能性視力。張正忠舉例,有不少患者在術前或術後表示視力不好,但檢查出來是1.0,他解釋,視力檢查不光只是看視力表,要回到功能性視力,「當早晨起來發現天空灰濛濛,或進行灰階測試時,發現黑白不是分明時,代表功能性視力出了問題。」

「這類的患者,在做完手術後,雖然表示視力可以,但功能視力不夠好,隨著手術進步,盼除了手術能矯正視力,功能視力也要提升,才能增加生活的安全。」除了增加功能視力,也要降低眩光的發生率,眩光問題通常發生在夜間,因為人的瞳孔在夜間會自然放大,若在夜間看月光或車燈,目標物邊緣有光暈,表示聚焦出現問題。

此時,可透過人工水晶體讓使遠距、中距及近距光線的焦點得以順利轉換,但以往繞射型人工水晶體,在水晶體上外側邊緣逐漸降低繞射階變高度,因其繞射型的設計,會在夜間造成光暈、眩光、看不清的狀況,讓瞳孔視力產生干擾。張正忠說明,「當光線進入眼睛,不管是近是雷術表面做切割,還是多焦遠近切割,它的聚焦點,尤其是多功能人工水晶體,它為了要分光,使聚焦點不會在一個平面上」。

隨著科技進步,新型的人工水晶體採非繞射型設計,只透過表面微小的變化,就達到矯正效果。張正忠指出,針對近視雷射有最新的TransPRK,「它是從表層去做,厚度薄、治療區廣,瞳孔範圍覆蓋大,眩光比例相對少。」對於白內障手術,選擇用X-wave (前導波像差),有別於傳統技術,能大大降低眩光的發生。

張正忠補充,不管是哪一種手術,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防眩,僅能透過最新科技降低。醫師在術前會充分了解患者的職業、平常用眼習慣與需求去做客製化,尤其針對用眼需求量大的職業駕駛、職業飛行員,以免造成生活品質、工作安全上的困擾。

照片來源:CNEWS資料照

相關報導

視力模糊竟是白內障作祟!趙少康接受手術重拾清晰視界 醫提醒:中年人也可能提早發病

視力模糊竟是白內障作祟!趙少康接受手術重拾清晰視界 醫提醒:中年人也可能提早發病

趙少康先生曾出現視力明顯退化的情況,回顧過去一年,他發現右眼視力逐漸模糊,不僅在閱讀報紙與文件時感到吃力,夜間開車時更因視線不清而影響安全,生活品質因此受到顯著影響。 由於他的工作性質與日常生活皆高度仰賴良好的視覺功能,因此這些視力退化的症狀讓他感到相當困擾,並開始積極尋求醫療協助,以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、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自理能力。經眼科專業評估後,釐清病因並展開適當治療,才能有效改善視力問題、恢復生活便利與信心。...

趙少康「視力模糊以為老花」竟是白內障!醫:換水晶體前先注意1事

趙少康「視力模糊以為老花」竟是白內障!醫:換水晶體前先注意1事

悠活健康 馮逸華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近年來發現右眼視力退化,不僅閱讀困難,夜間開車也變得吃力,原以為只是老花眼或疲勞所致,經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合併「兩眼不等視」所引起,接受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後,視力大幅改善。醫師提醒,白內障並非老年人專屬,若出現視力模糊、散光加劇等情況,應及早檢查治療。 最近發現視力逐漸模糊,夜間燈光出現眩光,配戴眼鏡也無法改善?奧斯卡眼科診所醫師張正忠表示,這些症狀可能都是白內障的徵兆。白內障是由水晶體混濁造成的退化性眼疾,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、近視度數加深、對焦不穩與夜間眩光等。 白內障症狀依混濁位置而異...

白內障合併「兩眼不等視」有解!手術依個別需求量身訂製,重拾清晰視界

白內障合併「兩眼不等視」有解!手術依個別需求量身訂製,重拾清晰視界

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/台北報導 白內障是隨年齡增長常見的眼睛退化性疾病,若不及早治療,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白內障患者容易出現視力模糊、夜間眩光,造成白天閱讀困難,夜間開車吃力等現象。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,當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,影響到正常生活,就需要開刀。 張正忠醫師指出,白內障是常見的眼睛退化性疾病,主因為水晶體混濁所致。他比喻水晶體如水果,由外皮(外層囊膜)、果肉(皮質)與果核(核心)構成:當果核混濁,常見於年齡相關的核性白內障,可能導致「近視樣改變(myopic...